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乡村记事—我家的三大件
        发表时间: 2023-02-23 来源: 广州365bet游戏下载网站_365365bet娱乐场_365体育在哪下载网

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迎亲嫁娶,无论在偏僻的乡村还是在繁华的城市,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。赣西乡村过去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,结婚必须要有三大件。三大件极具仪式感和象征意义,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新家庭生活水平的硬指标,是那个时代婚礼的重头戏。

          我的父母50年代喜结连理,那时城市的三大件是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,然而小县城远低于这个水准。那时父亲已参加了工作,为了打造家庭的“形象工程”,父母合议,托亲戚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,白色表盘,老式弹簧表带。父亲左手戴上这块锃亮的手表,再搭配上左胸口袋的一支钢笔,右手拎的一个黑色皮革包,上面自是千篇一律白漆的“上海”或“北京”“广州”字样。穿戴整齐后,意气风发地出门了,这是一副标准的知识分子或机关干部的“行头”。下班后卸下行头干体力活,担心表被震坏,父亲会把表摘下,揣在衣兜。晚上父亲小心翼翼地把表擦拭干净,又紧了紧发条,凑到耳边聆听一下,是否正常。那滴滴答答的声音似乎悦耳动听,因为父亲每次都露出满意的笑容。我也偷偷地试戴过几次,不过很快我就不戴了。除了对家中最为贵重的东西心存敬畏,也因为表围不合适,且屡屡夹痛我手臂的汗毛罢了。

          至于缝纫机,母亲长期刀耕火种,那些大家闺秀的物件,用不上。好在母亲也还手巧,总在下雨的日子里,静静地拿起针线,替我们缝缝补补。自行车更是稀缺货,价格昂贵,买不起,也没地卖。据说谁买了自行车,税务局都会闻风而动,要来核查发票,手续齐全了还要去上牌。多少年后家里才买了一辆凤凰单车,父亲又擦洗又注油,一有空就捯饬,父亲去世后我还在骑。

          我大姐的婚礼三大件严格点说也不齐全。80年代初流行自行车、收音机、缝纫机,那时候的自行车开始普及了,凤凰、永久自然是老牌子,五羊、飞鸽、飞鱼也十分畅销。我记得姐夫小心翼翼推着了一辆锃亮的五羊,钢丝银光闪闪,车头还挂着一个红绣球,煞是亮眼。扶着单车合影,这个倜傥的造型也是当时最流行的青春剪影。缝纫机倒是有的,而且不只一台,因为姐夫家是裁缝世家,缝纫机不但有蝴蝶牌,也有蜜蜂牌,而且还有熨斗,那时的熨斗烧木炭,屁股后一个可敞可闭的小门洞,里面炭火彤彤。虽有收音机,只是电台若隐若无,从买来的第一天起就是个摆设。因为三大件是婚礼必需,买的起要买,买不起也要买,有些人家经济窘迫,只好借别人的三大件先应付一下场面、过过眼,婚后几天就还,俗称“打照面”。

          大哥的婚礼在当时也算体面了。80年代中后期的三大件已有些新时代的气象-电视机、收录机、洗衣机。那是流行歌曲的黄金时期,也是一个歌星风起云涌的年代。长发墨镜喇叭裤,单车吉他收录机,收录机不仅是新家庭的三大件之一,也是文艺青年的标配。威力双缸洗衣机在大瓦房的大堂一矗,立刻引来邻居羡慕的目光。没有自来水,很多人帮着打井水看它洗衣。大家围观后比较着衣服机洗和手洗的效果,对即将摆脱洗衣之劳的女主人充满羡慕。

          电视机是个紧俏货,好在父亲在供销社里有一个熟人,优惠价盘下了仓库里仅剩的一台牡丹牌黑白电视机,14寸,12个旋转频道,带微调。熟人说,那电视机本来已经卖出,就是天线有点瑕疵,但不影响使用。父亲心动,一咬牙买了。哥哥忙着找来铝丝,扭成麻花,又弯成一个长方形,树在屋顶上做天线。一打开,全屏雪花点。我在屋顶来回招摇,无数次地改变方向,下面才偶有声音和图像,但甚为微弱。直至傍晚电视台开始转播,电视机才音像具备,至今仍记得某电风扇的广告,因为里面能看到孙悟空用电风扇灭火焰山……也有些梦想看彩电的,不过那时的奇葩做法就是在黑白电视上蒙一张上蓝下红透明塑料膜。又有人想看大屏电视,遂买一块放大屏,竖立在前面,电视机的屏幕立刻放大了不少,这一创举让很多人瞠目结舌,旋即赞叹不已。下雨天要立即断开连接,那天线高点虽然电视信号好,但也招雷。

          90年代末,我也步入婚姻的殿堂。摩托车、彩色电视机、冰箱开始兴起。我在当地的一家专卖店购买了21寸松日彩电,“今日,明日,尽在松日”——据说这是一个拥有职业足球队的企业,球队的前身是广州的足球青年队,后演绎为广州白云二队、广州太阳神二队,在广州足球历史有着不小的影响,但却又非常短暂。人们感叹其为“一颗划过广州的流星”。那时候有线电视了已经有几十个台,新闻、影视节目层出不穷。

          婚前我曾有过男式摩托,那是当时代步的主要工具。考虑到妻子的使用,又买了辆女式摩托,成为了家人主要的代步工具。

          容声冰箱是国内大品牌,顺德生产,妻子每天都把它擦拭干净,上面摆一盆永不凋零的塑料花,只不过我们家只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使用,用来存储雪糕和饭菜,偶尔镇几瓶啤酒和西瓜,那时候家里没有空调,特别热的时候,我们打开冰箱,感受一下凉气,把它当空调用。它就这么骄傲地挺着,直至今日。更多时候,我觉得它是我家美好生活的象征和见证。

          时光如水,岁月如梭。时代在不断进步,祖国发展日新月异。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,三大件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,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。节物风光不相待,桑田碧海须臾改。有一种发展叫中国速度,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。反刍过去的艰辛岁月,我们能倍感新时代中国的富强和发展,为自己是奋斗的中国人而自豪。

        凯枫(广州花都)